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人物雕塑的特点:人的形象大为丰富,数量增多,出现了武士、侍从、伎乐、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铜雕人物雕塑,人物雕塑手法逐渐摆脱程式化,形象写实、生动;人物雕塑主要有偶人和作为器物装饰的人形支架、器座及小型佩饰等。偶人又称相人、像人,以青铜、陶、木等不同材料做成,其中主要是俑。春秋后期俑在各地普遍出现。人物雕塑是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现力,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
城市铜雕发展至今,作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之它的发展变化不仅能折射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时代潮流。我国城市铜雕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正在逐步形成的“多处铜雕公园式的成片文化建设区”。穿行于城市的中央,进出于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你不难发现各式各样的铜雕塑、铜幕墙以及 铜扶手等铜制装饰品。这些铜饰品不仅具有优雅而古典的外观,而且还蕴藏着抑菌性、耐腐蚀 性和环保性等优良特性,当它们进入家居时,同样可以一展所长。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 新认识铜的用途和价值,而铜也凭借其美观及多种优良特性逐渐成为家庭装饰的热门之选。